光阴似箭,岁月如梭,转瞬之间,中国共产党已经历了一百多年的风风雨雨。我们每一个人的心情,除了感慨,就是感激。站在“两个一百年”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,青岛农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2003班奔赴青岛市革命烈士纪念馆走访老兵,参观青岛市革命烈士纪念馆,和大家一起翻开风云激荡的红色篇章,回顾我党的百年奋斗历程。
一、学习英雄事迹,体会爱国精神
学习英雄事迹,体会爱国精神是每个大学生必不可少的经历。在这个盛夏中,青岛大学大学机电工程学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2003班全体同学认真学习了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奋斗史,领悟了中国革命先辈不怕牺牲的爱国主义精神。“没有中国共产党,就没有新中国。”用历史验证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历程,我们要铭记党,拥护党,所谓党民一心,对党就像对我们的亲人。
7月15日队员们前往青岛市革命烈士纪念馆,在讲解员的带领下,队员们了解了自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到党的十九大召开的光辉历史,在听完讲解员的讲解后,在场的每一位队员都心潮澎湃,身为青年一代,我们应该接过老一辈革命家的伟大旗帜,将红色革命精神传承下去。
走进历史,感悟往事,是每一名同学应当做到的。随着我们跟随社会实践的脚步,进一步了解到了历史事件,并且通过向馆内解说员学习、讨论的方法去更近更清晰的了解英雄。例如:1938年1月12日,日军在青岛栈桥登陆。听到这样的事情,心中仿佛依旧能够体会到当年中国面临日军进攻的战事的危机感。同时再次激起了对于革命者的敬畏之心。
二、走访革命先辈,传承伟大精神
每一位革命先辈,都是一部鲜活的历史,每一位革命先辈的回忆,都充满热血与牺牲。他们都是中华民族抗击外来侵略历史的见证者。回忆历史,是为了不忘战争悲剧,是为了向他们和所有革命先辈们付出的鲜血与生命表达崇高敬意。
7月18日,队员们集中采访了两位革命先辈,走访的过程中,我们了解到很多革命先辈基本是上了一定年纪,身体状况也不是很好,而他们却仍有着一颗为国家贡献自身力量的不老之心,虽然离那个年代已经很遥远,但仍每天都关心国家的点点滴滴,他们并不只是看过,感叹一声便罢了,老党员在了解国家每天的发生的事宜,也会自己进行一番思考,纵使现在自己没有多大的能力去改变、去贡献,他们希望自己能够学到更多,教导孩子,将希望寄予子女。当问到他们如果国家现在急需他们为国家做点事,他们是否还愿意出来为国家贡献力量时,每位老兵都是信誓旦旦的说着:愿意,若有战,召必回!虽然这是一个几乎不可能实现的问题了,但是这样却更能体现出每位老人都希望能够一直为国家燃烧,奉献他们的光和热,为我们照亮前方的路。
“为人民服务”不仅仅只是一句口号而已,也不应该只是一个口号而已,只有时刻铭记心中,并融入行动中,才能让这种精神感染身边的人,才能将这种精神永远传承下去。
“雄赳赳,气昂昂,跨过鸭绿江......”这首歌曲每次让人听闻总是不禁眼睛一红湿润了眼眶。当年的战士们,面对明知非常艰苦的作战环境依旧毅然决然的挺身而出,这难道还不应当称为神吗?面对着我们的拜访以及和他讲述现在我们的国家的伟大。张广泉革命老前辈的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,他说当时在战场上保家卫国根本就没想到自己能够活着回来,更没有想到自己能够亲眼见到祖国的繁荣昌盛。看到自己脖子上戴着的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,他笑着说党没有忘记我们。他身上每一枚勋章都是他的荣耀,他说感谢政府!感谢党!
“为国家为人民,我从不后悔!”这是老兵对我们所讲的,当年战火烧到鸭绿江,他没有退缩。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。用他们的坚强意志和鲜血换来了我们的太平盛世。时光荏苒,老兵梁长才也从当年的帅气阳光变成了如今的和蔼亲人。“谢谢你们来看我,我耳朵听不清了……”上了年纪的老人大多都耳背,但是老革命前辈的一番话却让我们感受到了他对于广大青年的喜爱。看到老兵那逐渐佝偻的身体,我不禁哭红了眼眶,我们也在心中暗暗许下誓言,一定不辜负这些前辈对我们的期望,助力我们祖国的发展更上一层楼。
今天我们感念他们,不是因为熟悉,而是因为陌生,70年前的那段战争不仅空前残暴,而且将中国置于亡国灭种的危机之中,这些老兵,不分党派,不问民族,他们没想过做英雄,举枪,只是为了不做亡国奴!于是才有了我们今天脚下自由的国度,怀中从容的幸福。抗战的胜利是先辈们一寸山河一寸血换来的,它不是战略的胜利,也不是军队的胜利,而是一个民族摆脱屈辱,赢回尊严的伟大见证。他们身上的精神是百年来的沉淀,需要我们以此为榜样,去建设我们新的未来。